close

0000216264_b.jpg



《猜火車》(trainspotting)在開眼電影網的資料非常有趣,因為可能是後來補上去的東西,所以給笑臉的人數僅有4人,推薦僅有3人。更令人發噱地是這段敘述文字,「甚至台灣當時有影評人表示,如果你能接受這部電影就表示你是Y世代的人,不然就代表你LKK了。」

 

讓人有點頭暈,我覺得開眼電影網很厚道的一點是,沒有把那位影評人的名字寫出來,因為這樣的說法過了十幾年之後,已經瀕臨愚蠢。並不是因為這句話的本身落伍,就像藝人回頭看自己十幾年的造型而感到怎麼那麼「俗」,卻又得向觀眾解釋這可是當年最「夯」的造型,最時尚的美感。

 

而是這句話的本質有問題,那位影評人根本不應該說這樣的話。

 

《猜火車》的內容放到今天來看,已經失去了當年分辨世代門檻的準則意義,不過卻無損這部電影的價值。因為「困境」不分龐克文化、性解放或是殖民主義的國家配對。

 

電影的一開頭,伊旺麥奎格飾演的馬克瑞登剛偷完東西,和同伴屎霸(Spud)在大街上被追著跑。馬克的內心旁白質疑為什麼人類要在人生之中選擇那麼多事情:大電視、工作、保險、孩子以及林林總總,最後他先下了一個註解:那就是選擇不去選擇人生。

 

在形式上,這部電影也證明所謂的MV是可以放入敘事過程之中,如果放得讓人覺得突兀、不自然甚至感受到是刻意的置入性行銷(例如:《王子與二公主》),那並不是創作形式的問題,也並非音樂本身的問題,而是放的人有問題。(你可以選擇放或不放)

 

《猜火車》是以面對吸毒這檔子事情為前半部主要的敘事軸線,扣除掉一些醫學性與消費價格的問題,吸毒也只是一種「類麻醉」的效果,人類無論在何這種年紀都需要滿足不同的欲望,而且這不分性別,或是該死的星座、血型甚至是命盤。

 

無論是暴力、毒品、性慾、愛情、金錢,都是不斷地飲鴆止渴,這就是資本主義下美麗、冷調、舒適以及禮貌的文明特質。至於原則與規範則是拿來限制並且被打破(我想最終的意義還是打破吧!),正如同要追究名詞的意義,終將是毫無意義;慾望的本質,終究也不過是如此。

 

而我亦慶幸台灣翻成《猜火車》,比《迷幻列車》好太多;看到這篇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,各大通路都還找得到。另外就是這部電影的原聲帶也值得收藏,第一次出的原聲帶我推Lou Reed的《Perfect Day》,後來再出的原聲帶我推Iggy Pop 的《The Passenger》。

 

(此篇文章的結尾真是爛透了,不是嗎?謹以Lou Reed的《Perfect Day》向過往的自己致敬,你也是爛透了。)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猜火車 Lou Reed gohole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tsidergoho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