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南宏


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能成功,當然有很多要素匯聚而成,但是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起點就是編劇徐譽庭。即使程又青在某種補償心理之下,成了結局前的「程又親」,依舊無損這部偶像劇的經典地位。
而我可能看見的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,或許跟大家有些不同,也在此跟各位分享。


第一、當虛擬超越現實

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的社群經營值得肯定,堪稱電視劇版的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》,劇中男女主角加上官方粉絲團擁有50萬名粉絲。
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部份,就是陳柏霖以「李大仁」的身分,讓粉絲在臉書找到一個「移情作用」的出口。十年前日劇《女婿大人》當紅時,長瀨智也就以櫻庭裕一郎的身分發片,兩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如果陳柏霖要以李大仁的身分發片,效果肯定超越本尊。

第二、別害怕置入性行銷出現,戲好看才是重點!

不過,從新加坡到西藏,也顯露出台灣在電視劇必須得面臨的終極問題,在體制不如南韓影視業完整的狀況下,要如何加強執行的完成度?最後還是得回歸到老問題,錢從哪裡來?
在韓劇《他們的世界》,台灣觀眾得以一窺南韓電視劇製作層面的些許面貌,而電視製作人詹仁雄在感嘆「台灣的綜藝節目危在旦夕……」之際。

請先讓我加個警語,「ETtoday新聞雲貼心提醒:喝酒不開車,安全有保障!」如果喝台灣啤酒能夠讓程又青真的去了西藏,讓影像創作執行地更完整,有何不可?(註)

置入性行銷並非萬惡,只要不影響戲劇的好看程度,其實大家可以更開放地面對此事。
雖然我個人對於最後一集的好感度不高,不過對於男女主角在IKEA互相建構浪漫家庭(大仁哥式?)的場景,還是給予高度肯定。

西恩潘(Sean Penn)在《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》(I Am Sam)獲得奧斯卡肯定,他在星巴克(Starbucks)打工會奇怪嗎?


三、好內容,打動人心在細微之處


如果你認為戲劇是一種延伸性商品,就大膽地尋求更精準的目標群眾,找出更貼近人心的行銷手法。
而回歸到基本,什麼是一部好戲?


當我的妻子揚言要拿她丈夫跟李大仁交換時,這已經是一部好戲必然所帶來的後遺症,許許多多的目標對象被打動了,她們的腦中、心裡留了一個位子給李大仁。

成功有N個父母,失敗永遠都是孤兒。


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在細微之處打動了許多人,也許是熟女魅力,亦或是讓我心有同感的初老症狀。
甚或是從《那些年》早已蔓延全台的集體追憶青春之後,另一個溫和的爆點。

我最肯定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的地方就是,對白。

至少在演員的語氣,對話中的詞彙,能找到讓觀眾同步共鳴的頻率。

●作者姚南宏,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、酷新聞社群編輯,花名GO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。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,投稿請寄editor@ettoday.net


原文網址: 我可能看見的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 | ETtoday論壇新聞 | ETtoday 新聞雲 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11213/12324.htm#ixzz1hvcICatf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tsidergoho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